我为家乡代言||绿色发展——张朝阳:唐河岸边的绿色答卷

时间:2025-08-15 点击数: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我院积极开展“我为家乡代言之绿色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2023级人力资源管理三班张朝阳的实践感悟,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列车驶进太行山东麓的唐县境内,车窗里涌入的绿意让我心头一 震。这座曾因矿产开采留下满目疮痍的县域,如今正以“生态优先” 的姿态重塑山河。这个夏天,我带着对绿色发展的观察课题来到这里,在唐河两岸的田埂与山林间,写下属于我的实践答卷。

初识唐县:

抵达唐县的第一天,县环保局的李科长带我登上县城东南的望岳亭,指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坡,他的话语里带着感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铁矿开采盛行,山头被挖得像癞痢头,下雨就滑坡,唐河变成了红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见如今的山坡上,枣树、核桃树连成绿海,山脚下的唐河泛着粼粼波光。我们沿着新修的生态步道走进迷城乡,68 岁的张老汉正背着药箱给果树喷生物农药。“ 以前靠开矿吃饭,钱来得快但心里不踏实,一场暴雨冲垮了三间房。”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树干,“现在种果树,县里派技术员指导,用的都是有机肥,果子能卖出好价钱,山也绿了,水也清了,这才是长久日子。”

唐县迷城乡林果种植基地

深耕实践:

我的实践重点落在唐河生态廊道建设上。在北罗镇的河道治理现场,工程师王姐正教村民使用生态袋垒砌护岸。“这些装满本地沙土的袋子能让水草扎根,比混凝土堤坝更透气。”她递给我一把铁锹,“来试试?这活儿讲究虚铺实压,得顺着水流方向摆。”起初我总把袋子码得歪歪扭扭,王姐笑着指点:“ 治水就像做人,得顺应自然规律。”三天下来,手掌磨出了水泡,但看着自己参与修建的生态护岸渐渐成型,岸边开始有小鱼游动,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在协助整理治理档案时,我发现一组震撼的数据:唐河沿岸已拆除127家排污企业,新建8座污水处理厂,河道水质从V类提升至Ⅲ类。但更触动我的是沿岸村民的变化——曾经向河道倾倒垃圾的李婶,现在成了义务巡河员;开沙场的赵叔转产生态旅游,在河边办起了农家乐。

唐河生态廊道建设现场

创新贡献:

调研中我发现,虽然生态改善有目共睹,但部分村民对绿色技术接受度不高。在雹水乡,果农们仍习惯用化肥催熟苹果。我联合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在村里办起“绿色课堂”,用对比实验说话:左边展台摆着用化肥种植的苹果,果面粗糙;右边是有机种植的果实,色泽鲜亮。“施有机肥的果树能多活十年,结出的果子每斤多卖两块钱。”我把在学校学到的土壤检测知识用上,现场演示pH值测试,“您看这试纸颜色,用化肥的土地已经酸化了。”当72岁的陈大爷第一个举手要试试有机肥时,我知道这些努力没有白费。针对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技术推广难的问题,我和团队搭建了“唐河绿链”微信小程序,收录了36项林果管理技术视频,链接了5位农业专家在线答疑。羊角乡的返乡青年小周用小程序学习病虫害防治,他家的山楂园亩产提高了三成,成了村里的“数字新农人”。

唐县雹水乡绿色课堂现场

见证蜕变:

实践尾声,我再次来到唐河源头。曾经干涸的河道如今水流潺潺,沿岸建成的湿地公园里,成群鹭在浅滩觅食。在倒马关乡,民宿经营者刘姐给我算着收益账:“去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收入比开矿时翻了番,还不用担惊受怕。”县林业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唐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2.3% ,生态旅游年收入突破8亿元,带动3000多户脱贫。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张老汉、李婶这样的普通人,用双手编织出的绿色图景。离开唐县那天,我特意去看了新落成的“生态展览馆” 。在“两山理论实践墙”前,我的实践笔记被收录其中。回望太行深处的这片土地,我深刻明白:绿色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工具、心中的信念。这场实践教会我的,不仅是生态治理的技术,更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勇气与担当。

唐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生态治理能力,也提升了与群众沟通协作的本领。此外,大家更体会到青年担当对绿色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片土地的变迁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在守护生态家园的道路上躬身实践,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1 版权所有 冀ICP备06012288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邮政编码: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