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工商管理学院积极开展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深入乡村一线,亲身探寻新时代乡村在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发展新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聚未来”青年实践团成员沈琦琦的实践故事,聆听她的真切感悟。
仰太行丰碑,淬信仰初心
我们首站前往邯郸涉县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文旅+乡村振兴”调研。在涉县赤岸村的将帅塑像前,烈日下的花篮泛着绢光。83岁老党员张满元颤抖着讲述八路军开凿薄南渠的故事:“刘邓首长用马驮粮救百姓啊!”伯延镇周恩来雕像旁,他四天四夜啃窝头调研的事迹令我们热泪盈眶。面向党旗重温誓词时,仿佛听见革命先辈的呐喊穿越时空——红色基因是青春的压舱石,唯有将“强国有我”的誓言融入乡土脉动,才能在新时代续写“一二九师精神”!此行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红色文化资源是驱动乡村文化振兴、激活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坚定了我们用专业智慧助力红色资源转化的决心。

探商帮智慧,承百年商道
随后,我走进武安商帮文化街区。清乾隆年间的商业长廊里,27处商号遗址诉说着往昔繁华。“瑞丰祥”绸缎庄的鎏金匾额下,“以义制利”的祖训在泛黄契约中依旧闪耀;房家大院的排水系统暗藏古人协同智慧,账簿上的朱批诠释着“传帮带”的育才理念。透过三百年商脉,我们明白:商脉传承不在青砖灰瓦,而在“以义制利”的价值坚守。这既是穿越时空的经营哲学,也为当代青年创业者在资本浪潮中树立了精神标杆,古老商道至今仍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活力。

访能源航母,悟绿色蝶变
踏入华丰能源工业区,33%的绿植覆盖率和“花园式工厂”设计,颠覆了我对焦化行业的传统认知。党委书记赵静介绍,园区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不断完善职工福祉。氢能事业部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余诚桓讲述了企业修路建校、产业扶贫等举措,展现了绿色转型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见证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支撑作用。凝视车间光伏板的蓝光,看焦炉烟气在回收塔中化为“白云”,我领悟到:绿色转型的本质是用科技重塑产业伦理,让机器轰鸣处也能听见鸟语花香。

解码幸福白沙,见证振兴样本
在白沙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沙盘上,清晰展现着从“穷沙窝”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通过李海峰主任的讲解和宣传片,我了解到该村在党委书记侯二河带领下,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发展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探讨“一制三化”工作机制、人才策略,参观体育馆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感受集体产业绿色转型成果,我深刻认识到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保障,为我们提供了鲜活样板。这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田园牧歌,而是组织化生存的智慧征程。组织振兴是引擎,集体经济是基石,五维协同才能绘就共富图景。

启梦宣讲双线并行
共绘乡村教育新篇
作为走进北安乐乡中学小学部开展宣讲的队员,我响应专项实践号召,围绕党史教育、普通话推广和乡村振兴主题,生动讲述党的故事、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以及家乡的变化。此次宣讲助力乡村学子成长成才和家国情怀培育,为乡村人才振兴和教育发展贡献了青年力量。

触网链新农,燃振兴之火
“一品一播”电商基地里,主播用乡音吆喝武安小米的声浪不断。座谈中,负责人介绍区块链溯源技术攻克了品控难关,“短视频+云养殖”让土特产成了网红尖货。佳美农业董事长张鹏演示智能猪舍时感慨:“新农人要用科技重定义乡土价值。”企美实业流水线上,正进行第327项农药检测。董事长助理举起远销43国的有机杂粮说:“安全是农业的良心。”当区块链溯源技术遇上327道国际标准,我们顿悟:乡村振兴需要“流量爆款”的热闹,更需“一粒米闯世界”的沉静。数字赋能的核心是让农田与市场同频,为小农户插上腾飞翅膀。

溯太极根脉,铸文化魂骨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广府古城太极广场,参观杨露禅故居与太极展馆,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杨式太极发展,体验招式感受其哲学智慧。2023年,23万研学游客创造6200万元收入,这证明“以柔克刚”的古老哲思,在文旅融合中迸发“四两拨千斤”的产业力量。当我设计太极主题民宿方案时忽然明白:文化振兴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传统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生。

此次短暂的邯郸之行,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启示录:从商帮汇票的朱砂印痕,触摸“义利相济”的商业脊梁;从白沙村泳池的碧波,感受组织振兴托起的民生温度;借直播基地的电子屏光,点燃数字乡村的星火;在将帅塑像的斑驳弹孔前,铸牢“强国有我”的精神钢印!
这趟邯郸“大课”让我彻悟:土地从不出产标准答案,只孕育破土而出的力量。当青年把论文写在焦炉监控屏与电商后台代码里,当入党誓词化作智能猪舍的温度参数,我们便成了连接千年商脉与数字未来的桥梁。此刻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终于懂得:最深刻的成长,是让田垄的泥土在指缝生根,让云端的理想在脚下结晶,最终站成守护希望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