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感悟‖李畅:知行合一寻觅道路,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8-09 点击数: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院积极开展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青年学子走向田间地头,观察新时代以来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的优秀发展成果。接下来,让我们以实践团成员李畅的视角走进此次“乡聚未来”实践活动。

这个暑期,跟随着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我深入邯郸地区,从涉县红色热土到武安现代农业,从政策研讨到电商助农,再到永年文化古城,以青年视角见证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这段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既需仰望星空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创新探索。

首先,在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简陋的房舍与泛黄的作战地图无声讲述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赤岸村老党员对话时,他紧握我的手说:“年轻人要记住,乡村振兴得有这股精气神!”这让我明白,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激发当代乡村内生动力的精神火种。

同学们与老党员交流

随后,我来到了武安佳美农业,这里的智能化鸡舍令人震撼——环境调控系统精准维持恒温,机器人定时投喂,但企业仍保留鸡蛋分拣等人工岗位。“机器提效率,人工保就业”,负责人的话道出“科技+人文”的平衡智慧。更触动我的是返乡创业者的“云养殖”计划:通过物联网让村民手机养鸡,技术赋能与人才回流正在重塑乡村产业生态。

智能化工厂参观

于武安市农业农村局的座谈中,“引育并重”人才策略让我印象深刻:既引进专家团队指导花椒种植,又培育本土“田秀才”。一位干部坦言:“政策不能飘在空中,要变成乡亲们看得见的收益。”当听到“集体经济强村分红翻番”的案例时,我真正理解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深层逻辑。

农业农村局访谈

“一品一播”基地里,主播正用方言吆喝武安小米:“咱这米油性大,熬粥能结三层皮!”但负责人也直面痛点:物流成本占售价20%,品控依赖“老乡诚信”。这让我反思:数字经济不是万能药,需配套冷链建设、品牌标准等“硬支撑”。当晚,我们团队连夜设计了《农产品电商痛点解决脑图》,被基地采纳试行。

一品一播基地参观

最后,永年广府古城的太极文化让我大开眼界。非遗传承人将太极招式融入研学课程,孩子们边学拳边听成语故事;老宅改造成的民宿里,游客可体验“晨练太极+亲手做酥鱼”。更惊喜的是,古城通过VR技术还原清代镖局场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这印证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太极文化领悟

回望此次暑期实践征程,乡村振兴的五维图景愈发鲜明:红色精神筑牢根基,凝聚起磅礴的发展合力;科技产业驱动前行,在创新中始终留存人文温度;政策创新架起桥梁,让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更富效能;数字技术插上翅膀,更需补齐产业链条;文化传承深植灵魂,关键在于推动创造性转化。作为青年学子,我将继续以扎实学识涵养实践力量,把专业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彩!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1 版权所有 冀ICP备06012288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邮政编码: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