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代言‖史论结合——张佳成: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实践记

时间:2025-08-01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将书本知识与家乡红色历史、现实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史论结合的理解,帮助学生悟理论内涵、明时代责任,我院积极开展我为家乡代言之史论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2024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班张佳成的实践感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攥着那张印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的门票,指尖在刘邓大军四个字上反复摩挲。这场始于课堂上史论脱节困惑的实践之旅,终于要在邯郸涉县的山坳里拉开序幕。出发前,老师的话仍在耳畔回响: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要让理论在旧址的砖瓦间生根,才算真正读懂了那段岁月。


一、在旧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进司令部旧址的四合院,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棵歪脖子槐树。讲解员说,当年刘伯承师长常在树下给战士们讲战术,树影婆娑间,《论持久战》的油印本在晨光里泛着微光。我蹲下身抚摸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刻痕,突然想起课本里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述——此刻,墙根下老农纳鞋底的蜡像、窗台边战士缝补军装的针线筐,正将抽象的理论具象成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

最难忘的是在将军岭的那堂现场课。老师站在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不怕困难石碑前,让我们对比课本里实事求是的论述与一二九师的发展历程:从出师抗战时的9000余人,到抗战胜利时发展为30万正规军,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山风掠过松涛,我仿佛听见当年战士们高唱《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与课本里的理论文字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二、在走访中丈量理论的深度

实践的第三天,我们跟着老村长重走运输生命线。沿着当年村民们用背篓运送弹药的山间小路,七十岁的王大爷指着一处隐蔽的山洞说:这里能藏一个连的装备,都是按部队教的隐蔽接敌法子挖的。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洞壁,那会儿咱不懂啥叫人民战争,就知道子弟兵护着咱,咱就得豁出命帮衬。

返程前的座谈会上,我们试着用一二九师的案例解读矛盾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何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在根据地建设中,如何平衡军事斗争与生产自给的辩证关系。当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时,老村长突然说:俺们那时候不懂这些大道理,就知道刘伯承师长说的釜底抽薪’——端掉日军的炮楼,老百姓才能过安生日子。朴实的话让我顿悟:理论的最高境界,是能被群众听懂、照做。


三、在回望中明晰前行的方向

坐在返程的大巴上,我翻看着满满三本实践笔记:有司令部旧址的测绘图,有老战士口述的战斗细节,更有自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全新理解。曾经觉得晦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刻在一二九师的战史里有了生动的诠释——正是因为将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太行山区的实际相结合,这支队伍才能在绝境中开辟出胜利之路。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受教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历史现场与先辈对话;长才干不仅是学会分析问题,更要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贡献则始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进而明晰自己在新时代的坐标。就像将军岭上的松柏,只有把根扎进脚下的土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这场以史论结合为主题的实践,不仅让我读懂了一二九师在太行深处写下的传奇,更让我懂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把历史刻在碑上,而是让先辈用生命验证的真理,成为我们脚下的路;所谓成长,也不止于把理论记在纸上,而是让书本里的文字,在新时代的实践中长出新的年轮。当我们带着这份扎根土地的清醒与坚定前行,便是对伟大建党精神最生动的续写,对家乡红色血脉最深情的代言。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1 版权所有 冀ICP备06012288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邮政编码: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