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吴桥县被称作“天下杂技第一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吴桥县的王保合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刷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
吴桥人喜爱杂技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相关,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水灾频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打个跟头、变套戏法等浪迹江湖,卖艺糊口。吴桥人会杂技的多,据说范屯村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竟有二十多人在异国他乡耍杂技,五十多人在国内省市级杂技团里担任主演和教师。村里还有杂技艺人和会杂技的农民、学生四百多人,像这样的村在吴桥不下五十个。
吴桥是庙会圣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为庙会招徕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就成了吴桥传统风格。据《吴桥县志》载,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红白喜事、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习俗。